天津日报 | 留住天津乡愁 传承城市文化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天津卷》语言类六卷本有序推进
留住天津乡愁 传承城市文化
民间文学洋溢着泥土的芬芳,记录着一个地区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特征。自2021年年底启动以来,由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推进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天津卷》语言类六卷本(以下简称“天津语言类六卷”)一直在紧张编纂中。这套著作将集纳新中国成立之前,诞生或流传于天津的民间文学,在记录、发扬、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该书编纂负责人员,他们介绍了该书主要特色及编纂工作进展,也对成书出版后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进行了展望。
留住珍贵鲜活的民间文化记忆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由中国文联负责组织实施,主要任务是以客观、科学、理性的态度,收集整理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及理论方面的原创文献,编纂出版大型文库,完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为中华民族保留珍贵鲜活的民间文化记忆。作为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和独特地域文化的名城,天津拥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学资源。
根据民间文学类别,“天津语言类六卷”共分为谚语卷、民谣卷、俗语卷、谜语卷、说唱卷、小戏卷六部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对这几类民间文学有一些硬性要求,比如,俗语须为6字或以上,谜语必须来自民间而不能是文人创作等。说唱卷主要分为诵说、散韵体两类,天津人熟悉的相声、评书、西河大鼓等均在列。小戏卷包括折子戏、皮影戏、民间小戏等。
该书编委会主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告诉记者,该书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天津方言简洁明快、表现力强、个性突出、幽默诙谐的特色和天津多元的社会生活。随着时代发展,了解新中国成立前民间文学的老先生越来越少,很多内容已失传或面临失传危险,因此,“天津语言类六卷”编纂工作的及时推进实际上是一个抢救性任务,要把这些日渐消失的地方文化永久收集留存下来。同时,编委会还着重吸纳青年人才加入,经历整体编纂过程,让天津的民间文学研究薪火相传。
资深专家与民间学者共同编纂
“天津语言类六卷”每卷约有100万字的规模,编委会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首先,“天津语言类六卷”的内容多、范围广,收集、整理的工作量极大;其次,很多濒临失传的内容收集难度很大,要求编纂组在案头工作的基础上广泛、深入地走进基层一线采集;再次,还有一些有原型的歌谣、俗语等在流传过程中与原事实发生了出入,需要在书中做批注。
该书由我市文史专家率中青年学者团队负责编纂,同时,各区文化工作者、民间学者和群众也作出了贡献。谭汝为介绍,在我市多个区都活跃着长年收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文化工作者和民间学者,此次编纂中,编委会已走访了西青、北辰、蓟州、滨海新区汉沽等地,多位当地学者无偿提供了收集研究成果,书中将为他们专门立传。可以说,“天津语言类六卷”集合了天津学院派学者和民间学者的共同力量,是一套真正具有权威性和很高价值的民间文学著作。谭汝为还表示,欢迎市民提供相关内容线索,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完成这套天津人自己的民间文学著作。
把收集研究成果“归还”民间
民间文学来自于人民,它的传承、发展当然也要依赖于人民。因此,对于民间文学的收集和研究,不能在得到成果之后就束之高阁,而应将其“归还”民间。从“天津语言类六卷”启动之初,编委会就及时将收集研究成果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公布,如录制网媒视频、开办纸媒专栏、推出专题电台节目等。该书面世后,编委会还将把书的内容适当删减整理,制作成适合校园学习传播的版本。
“‘天津语言类六卷’的编纂不仅工作量大,内容还很琐碎。我们的编者、顾问有一些老先生,他们把这套书当成自己的事业,带着年轻编者一起干。虽然编纂过程艰辛,但大家越干越投入,越干越爱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张书珍说,“我们都是从小听着歌谣、谚语长大的,其中,既有天气、农时等生活经验,也有生活的哲理与智慧。它们能流传到现在,本身就证明了文脉的传承。此次编纂的‘天津语言类六卷’,让先辈的智慧与经验更好地传递给今人与后人,也可以让市民更加热爱家乡。”
来源:2022年10月29日 天津日报 第8版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2-10/29/content_158_6897589.ht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