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bwin真网

图片
媒体看师大
  

天津日报:“宅”在家的寒假 试试这样过


发布时间:2022-01-30

学生们居家期间心理是否会出现变化,出现变化后又该如何进行心理调节?近日,记者就家长们比较关心的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据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晓庄介绍,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学生4个方面的心理变化应予以重点关注:

其一,本次突发疫情涉及部分中小学生感染病例,这就有可能使许多中小学生产生较强的心理暗示,怀疑自己会不会生病,对感染新冠病毒存有担心和忧虑,由此会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引发弥散性的不安全感,带来心境及情绪不稳定。特别是处于封控区、管控区及防范区的学生,这种不安心理会更加显著。

其二,鉴于疫情防控需要,未组织期末考试的学校,将推迟至春季学期开学初举行。学生们对于学习及考试的焦虑情绪有可能隐隐地伴随整个寒假假期,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状态。

其三,在疫情防控减少外出、减少聚集要求下,学生们居家时间长,日常作息时间有可能不规律,再加上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易出现晚上不睡、早上不起、黑白颠倒的不良情况,引发情绪低落、暴躁等问题。

其四,居家封闭过程中,学生和家长较长时间在家庭空间里相处,而双方又都处于因疫情引起不安的心理应激状态,易发生争吵。孩子长时间待在家,缺少外出玩耍和娱乐的缓冲;家长对孩子不愿意做作业及懒散等行为看不惯,居家办公或不能正常上班带来的焦虑情绪,都是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的因素。

针对学生居家有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市教育两委专门就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

一是开展线上心理讲座,普及疫情期间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心理自助技巧。

二是学校充分利用多种线上教学平台,通过微信、瞩目等社交软件对学生进行课业指导。

三是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举办唱歌、朗诵、演讲、戏曲、绘画、书法、摄影等线上互动活动,以广播体操线上打卡、美文朗诵、“每日一歌”“每日一诗”等形式,使学生感受艺术活动乐趣,舒缓紧张焦虑,提升积极乐观情绪。

同时,面向全市学生和家长开通了防疫期间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科学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家长朋友们可以关注孩子所在学校组织和安排的多种形式线上学业指导、心理疏导活动,支持孩子积极参与和投入,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孩子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助推孩子获得充实愉悦的感受,调节身心状态。

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做好心理调节

在孩子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疏导等活动的同时,家长们该怎样帮助孩子做好居家期间的心理调节呢?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吴捷建议:

第一,把持好家长自身的情绪状态,安抚和带动孩子的情绪。最新研究表明,暴露于疫情负面信息的时间和频率越高,焦虑、担忧等负性情绪程度就越高,内心的不确定感、不安全感就越强。同时,情绪会在人际之间相互传递和感染,加剧负面情绪的影响。因此,如果在居家期间,家长过多谈论中小学生感染病例等疫情负面信息或表现出紧张、恐慌、浮躁的情绪状态,就会加剧孩子心理上的不安和不确定感,产生更大的心理波动。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家长朋友们应先控制自身的情绪状态,尽量不要过度谈论疫情负面信息,更不要出于猎奇心理,议论各种未经证实的传闻。应平静而井然有序地做好日常事务,通过自身的言行安抚孩子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影响和带动孩子。

第二,设计开展亲子体育及娱乐活动,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运动减压是非常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在运动过程中,神经系统中令人兴奋和快乐的多巴胺、五羟色胺等化学递质的量会显著增大,产生愉悦身心的效果。因此,建议家长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和孩子一起做室内体育运动,如踢毽、健身操等,充分地让孩子动起来,出出汗,能有效改善孩子的情绪。同时,为了减少孩子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一起开展一些替代性的活动,如手工、烘焙、做菜等,把孩子完成的成品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出来,让孩子体会生活的乐趣,体验劳动成果带来的成就感,增进亲子感情和幸福感。

第三,以适当的方式与孩子讨论作息计划,帮助孩子做好时间和目标管理。孩子不像在校学习期间每天有明确的安排和目标,时间管理不当是孩子假期常见的问题。研究表明,设立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节点,对于人的行为有激励和约束作用。因此,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询问孩子打算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都想做哪些事情。帮助孩子把包含学习、娱乐、锻炼的事项梳理出来,也可以试着把内容尽可能量化,列出数量目标,让孩子体验到每天具体的目标感。如果目标做到了,还可以考虑给予孩子表扬、小奖励等适当的阳性强化,使孩子获得目标达成的愉悦和成就感。

第四,因地制宜创设小环境,助推孩子各种活动行为的达成。生态心理学家认为,环境与行为是双向作用的、生态上相互依存的整体单元。场所与其中人的行为共同构成了行为场景,场所犹如生活的舞台,其中的人犹如角色,环境所具备的物质特征支持着某些固定的行为模式,形成生态上相互依存的关系。如,由书桌、作业本、铅笔等构成的场景对学习行为的支持作用,由跳绳、毽子等构成的场景对体育活动的支持作用等。为此,家长朋友们可以运用行为场景原理,在居家环境中,因地制宜创设学习、运动、娱乐等小环境,使各种环境之间有相对独立感,助推孩子在各种小环境里达成相应的行为。避免因各种物品混杂摆放,难以建立相应的行为场景,不利于孩子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五,尊重孩子的生活空间边界,倾听孩子的需求和心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角色开始建立起来,受到尊重的心理需要也逐步产生,在居家环境中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边界。有的家长想看看孩子在房间里干什么了,常常不打招呼就推开孩子屋门,由此而产生亲子矛盾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因此,在孩子未出现严重不良行为需要监控的情况下,建议家长朋友适当尊重孩子的生活空间边界,让亲子关系具有尊重的基础。与此同时,家长通过聊家常、聊孩子喜欢的事物等,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倾听孩子的需求和心声,使他们的负面情绪有宣泄的机会和空间。当然,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持续性的情绪低落或持续性暴躁等问题,应及时借助专业化心理帮助,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总之,家长们应掌握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居家的心理变化特点,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协同,运用科学原理,营造积极的居家心理氛围,做好学生的心理调节,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做好心理防疫。如果有需要,可以拨打天津市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师生心理支持热线4001060525。”吴捷说。

来源:2022年1月30日 天津日报 第7版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2-01/30/content_157_5670167.htm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