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院举办2025年首场“面向智能的数学”交叉科学论坛
本站讯(通讯员 上官萌萌)3月20日上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邵嗣烘教授应邀为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院师生做题为“面向智能的数学:Continuous & Discrete - Two Sides of the Same”的专题报告。数学科学学院师生50余人聆听讲座,报告会由常慧宾主持。副校长秦龙在报告会前亲切会见邵嗣烘教授。
报告前,秦龙与邵嗣烘进行了会谈。他对邵嗣烘教授来校表示诚挚欢迎,介绍了天津师范大学及数学科学学院的办学历史、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等情况,就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人才引进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报告会上,邵嗣烘聚焦“脑神经网络如何产生智能”这一科学命题,提出数学研究的双重路径:一方面基于量子力学Wigner函数框架,探索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量子关联模型,试图构建跨越量子与经典世界的数学桥梁;另一方面通过离散图网络与连续问题的等价转换理论,发展高效算法工具,为解析千亿级神经元网络提供数学基础。他强调,数学研究需直面智能科学的双重挑战——既要保持理论严谨性,又要解决实际可计算性问题。在量子关联研究部分,他展示了数学建模如何揭示神经元活动的潜在量子特性;在网络数学领域,则详细阐释了离散组合优化与连续微分分析的协同策略。
针对未来研究方向,邵嗣烘指出,在自然科学这个最后疆域内的探索注定是艰辛和不平凡的,尤其是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更是无人区。问题是清楚的,但是什么样的工具、什么样的数学能解决问题是不清楚的,这也正是我们开展面向智能的数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在互动环节,学院的青年教师们围绕智能的定义及图网络算法的收敛性等前沿议题,与邵嗣烘展开了深度对话。针对同学们提出如何高效学习数学的问题,他指出,学习数学不应局限于追求分数,而应深入挖掘数学的真正价值,明确学习目标,以此激发内在的学习热情。随着师生们的热烈讨论,报告会圆满结束,参会师生均表示收获颇丰。
邵嗣烘,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讲《数学分析I-Ⅲ》《数学模型》《高维数值方法》《组合最优化算法》《谱方法》和《计算流体力学》等课程。主要开展面向智能、量子和计算的交叉融合研究,落脚点在基础的数学理论和高效的算法设计,强调离散数学结构的设计、分析和应用。具体研究领域包括:高维数值方法、离散建模与组合优化、计算量子力学、图谱理论及算法、微分方程数值解和计算复杂性等。2019年入选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源青年科学家”。2020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2021年获北京大学黄廷芳/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曾获中国计算数学学会优秀青年论文一等奖,北京大学学术类创新奖,宝洁教师奖和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等。
摄影:夏然
编辑:张麦玲
【关闭】